相關連結:公民人權協會 - CCHR Taiwan
你憂鬱嗎?小心服用抗憂鬱劑讓你更憂鬱!
憂鬱是一種情緒,而精神科醫生卻把這種情緒當作疾病來給予精神科藥物。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,在2004年10月發佈史上最嚴重的「黑框」警告,要家長小心,18歲以下的孩童服用抗憂鬱劑可能會產生自殺念頭和行動。
11歲的甘蒂絲熱愛生命。她參加游泳隊、踢足球、打籃球、喜歡玩彈跳床。唯一會讓她緊張的就是考試,精神科醫生因此開立抗憂鬱劑給她。2004年1月10日,年僅12歲的甘蒂絲在自己房間上吊身亡。
2005年挪威的一項研究結果證實,任何年齡層的人,服用了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(SSRI)的抗憂鬱劑之後,比起只服用安慰劑糖錠的人,自殺率高出七倍。
最駭人聽聞的是,這些藥已經被證明沒有甚麼療效。享譽醫界的《英國醫學雜誌》刊登一篇研究發現:抗憂鬱劑不比安慰劑糖錠有效,而且也無法減輕憂鬱。「重點」是該研究的主筆說:「我們真的找不到這些藥物有效的證據。」
而且,抗憂鬱劑的副作用一籮筐:包括失眠、頭痛、性無能、焦慮、緊張、頭暈、疲勞、易怒、全身疼痛、坐立不安、暴力行為、自殺……等等。
醫療藥品通常可以預防、治療疾病或改善健康狀況,但是精神科藥物充其量只是抑制症狀,所以藥效消退後,症狀又會出現。而且,生理疾病可能因為這些症狀被壓制而沒有被診斷出來,也可能變更糟。
不過,公民人權協會(CCHR)台灣分會理事長 陶昌文醫師呼籲,如果你正在服用這些藥物,千萬不要突然自行停藥,你可能會因此遭受相當嚴重的戒斷症狀。在你試圖停掉任何精神科藥物之前,應該去找有能力的非精神科醫師,尋求他們的建議和協助,這點非常重要。
另外,公民人權協會台灣分會執行長 蘇熙文醫師表示,本協會是心理健康權益的監督團體,而非醫療機構,所以並不提供醫療諮詢或轉診服務,但是法律規定病患有「知情同意權」,也就是病患在接受精神治療(改變心智)藥物之前,醫師必須提供「可能的副作用和好處、治療副作用的方法,以及其他狀況的風險等相關資訊」,同時也要告知「替代療法的相關資訊」,然而精神科醫生往往無視這些要求,沒有提供充分資訊,這已經嚴重侵犯心理健康人權。
如果需要更多資訊、本身或知道有人曾經遭受精神科醫生的不當對待或處置,歡迎與我們聯絡。
電話:02-2365-7995 傳真:02-2369-7885
電郵:tw.cchr@gmail.com
台灣官方網站: www.cchr.org.tw
國際中文網站: www.cchr.tw
相關連結:公民人權協會 - CCHR Taiwan
0 留言